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3篇
  25篇
综合类   31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888篇
畜牧兽医   43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给8头3日龄同窝仔猪经口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吉”毒株的猪胎肠单层细胞培养物,于感染后在第18、30、45、96h扑杀,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组织化学研究。病理组织化学(硷性磷酸酶、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的变化早于病理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绒毛短缩为特征,其中以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变化最严重;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呈正相关,感染后24~36h,实验仔猪呕吐、腹泻最明显,而感染30h扑杀的实验仔猪,小肠绒毛短缩,上皮细胞脱落最严重。作者认为,初期腹泻主要是小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和运输障碍所致;而后期则是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表面积严重减少,绒毛柱状上皮严重变性导致的消化不良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2.
马冈鹅肠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2只5~110d马冈鹅(各半)按不同日龄随机分为9组,先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应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和Tiger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各部肠管管壁分粘膜、肌层和浆膜三层,无粘膜下层;绒毛既有分支,也有融合现象;肠腺主要是单管状腺,但也有分支管状腺;粘膜上皮中柱状细胞从前向后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则相应逐渐增多;肠腺中的柱状细胞则由前向后逐渐增多,杯状细胞相应减少;肌层分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内、外两肌层厚度近似,中环肌最厚,内有明显的结缔组织间隔带分布,小肠段呈有规律的"竹节"状;粘膜皱襞不发达,少数皱襞由粘膜、内纵和中环肌层共同构成;肠壁内淋巴组织丰富,在肌层之间及肌层内均可见淋巴小结,肌层内也有神经丛和神经纤维束的断面;绒毛高度发育的绝对生长高峰期在26d以前,但绒毛直径的发育无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13.
以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鱼肠道为原料提取蛋白酶,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肠内的蛋白酶在硫酸铵饱和度为70%时,所得沉淀中酶活力最高。经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后,蛋白酶的纯化倍数达到了218倍。该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7.5,具有良好的低温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米氏常数为5.4 g/L。K^+和Ca^2+离子对该蛋白酶活性有较弱的激活作用,Mg^2+则能显著激活蛋白酶活性;Na+和Zn2+对蛋白酶的活性有较弱抑制作用,而Cu^2+和EDTA能显著抑制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藏绵羊和藏山羊在高寒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结构的适应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藏绵羊和4只藏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藏山羊小肠绒毛长度和V/C值均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而藏绵羊小肠黏膜的厚度大于藏山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藏绵羊小肠肌层的厚度显著大于藏山羊的(P0.05)。[结论]藏山羊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于藏绵羊。  相似文献   
115.
为探讨饲粮蛋白质源影响断奶仔猪小肠发育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利用猪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不同蛋白质源饲粮下断奶仔猪(断奶 0、3、7和 14d)小肠转录谱,24头仔公猪随机分为 2个处理,处理 1采用乳源蛋白质 30%替代饲粮总蛋白质,处理 2采用全植物蛋白质源饲粮。结果表明:1)处理 1获得 370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采用序列试验聚类分析,共获得26个表达模式,其中有 3个显著表达模式,模式 5和 11显著性水平最高(P<0.01)。处理 2获得 263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序列试验聚类分析得到 26个表达模式,其中模式 3和 22显著水平最高(P<0.01)。2)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和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蛋白质源饲粮对肠道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基因芯片数据,从 2种蛋白质源饲粮处理下的基因调控网络中筛选出 12和 9个具有重要影响和研究价值的基因,以及 9个在 2个处理中网络调控地位发生改变的共表达基因。通过基因芯片数据,从 2种蛋白质源饲粮处理下的基因调控网络中筛选出 12和 9个具有重要影响和研究价值的基因,以及 9个在 2个处理中网络调控地位发生改变的共表达基因。总之,本试验筛选出了一些在不同饲粮蛋白质源影响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和功能过程中可能具有深入研究意义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6.
1株猪源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猪肠道中分离出1株对仔猪大肠杆菌病和副伤寒病病原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命名为W-02,对其进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凝结芽孢杆菌。对该菌株胃肠道耐受特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02菌株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猪胆盐和80℃高温表现出很强的耐受能力,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无毒菌株。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就目前通过营养调控方式改善家禽肠道健康的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8.
有机铬对肉鸡日粮、粪中微量元素和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792只,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3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酵母铬0.2 mg/kg、吡啶甲酸铬0.2 mg/kg和蛋氨酸铬0.1 mg/kg(Ⅰ)、0.2 mg/kg(Ⅱ)、0.6 mg/kg(Ⅲ)的日粮(以Cr3+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为49 d。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有机铬源对肉鸡日粮、粪中微量元素和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酵母铬组和吡啶甲酸铬组日粮铜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蛋氨酸铬(Ⅱ)组日粮锌水平显著降低(P<0.05);吡啶甲酸铬组和蛋氨酸铬(Ⅱ)组粪铜、粪锌排泄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蛋氨酸铬(Ⅱ)组粪锰水平显著增加(P<0.05);不同铬源对日粮铁水平和粪铁排泄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不同铬源均增加空肠黏膜厚度的趋势,且蛋氨酸铬(Ⅲ)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8.57%(P<0.05);不同铬源均能降低回肠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除酵母铬组黏膜厚度外,其他各试验组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铬对日粮和粪中铜、锌、锰水平影响显著,对铁影响不显著;能增加空肠黏膜厚度,显著降低回肠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  相似文献   
119.
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注射剂量为500μg.kg-1 BW)胁迫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相关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C-LR能够对罗非鱼肝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MC-LR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GSH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被诱导;罗非鱼肝脏γ-GCS和GST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两次显著升高现象,在GST作用下,GSH与MC-LR结合会造成GSH的消耗,γ-GCS和GR的活性增强能够使GSH含量升高,从而使罗非鱼肝脏GSH能够维持一定水平;GR和GPx的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它们能有效调节罗非鱼肝脏GSH-GSSG缓冲系统,从而在减轻或消除由MC-LR侵入而造成的肝细胞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
Early weaning induces villous atroph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Reduction in villous height in the small intestine after wean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brush‐border enzyme activity. Body weight gain after weaning is, therefore, correlated with villous height. This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the maintenance of small intesti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fter wean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pi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ous height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digestive enzyme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has not been studied with piglets from the suckling to the growing period. Five suckling piglets, four piglets in the proximal stage of weaning, four pigs in the distal stage of weaning and four growing pigs were used. The activities of lactase (LA), sucrase (SA) and maltase (MA) were determined. LA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villous height in weaning. SA and M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illous height from suckling to growing. In a previous study, non‐infectious dyspeptic diarrhea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growing piglets on Japanese swine farms. The maintenance of villous height to retain disaccharidase activity may prevent dyspepsic diarrhea in this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